
传统中医治法
传统中医提供了一种促进整体健康的诊疗方法,强调人体三个层次,身、心、智,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在各种疗法中,刮痧和拔罐强调疏通淤塞,针灸旨在调气、调神(即神志,及身心智三个层面的连接),艾灸温通阳气并消除体内的“阴寒凝聚”,中药则借助天然矿植物的“性~气~味”来调整体内精微物质及气机的升降沉浮出入,以实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病在表则发之、病在里则下之、病在半表半里则和之”的治病法则。传统中医治法中的每项技术在治疗过程中都具有各主其事又协作互补的微妙作用,为实现身心平衡提供了一个灵活有效的系统框架。

针 刺
针灸是中医最古老、现代最流行的中医治法。
针灸的目的是调整气血沿经络的流通,以解除经络所过之处“皮、肉、经、骨和五脏六腑”的失衡所导致的病痛。
另外,针灸所刺的经络腧穴被传统中医视为人与天地之间,或者在人的身心灵三者之间,气机”交换出入的门户”。 所以对涉及人体多个层面的疾患,特别是疼痛、不孕不育、失眠、情志病等,针灸的治疗作用尤佳。
由于使用简便廉效,针灸也是预防疾病和提高整体健康水平的首选。
我习惯将难经针法、脐八卦针法、董氏针法配合使用,多用细针,并以”轻、柔巧、透“的手法减少病人对针刺的恐惧,以期达成”用针少且效果佳“的治疗目标。
针灸初诊 (90分钟):$120
复诊 (60分钟):$100
艾 灸
艾灸是我最喜应用的治法。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中医很少使用,效用宏大的直接灸法(即麦粒灸)更是鲜见。
艾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温通阳气的方法。艾草燃烧所产生的特殊气味和温热在几千年的中医实践被证明与人体的阳气能够“同频共振”,故能有效温阳、通淤、除阴邪。 所以,除应用于各类疼痛和虚证外,艾灸还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最佳中医保健疗法。古人就有在足三里做直接灸的传统,并流传有“要想身体安,三里不能干”的说法。日本近现代则保留了夏季直接灸儿童身柱穴以增强体质的做法。夏季三伏灸也是一种流行的养生方法。
针对不同的适应症,传统中医发明了多种艾灸方法,包括悬灸、直接灸、隔姜灸、药饼灸、雷火灸和温针灸等。
我习惯针对病患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艾灸方法。比如,悬灸因其性质温和,更适合老人和儿童。麦粒灸直接针对穴位,刺激准确高效,更适合体虚久病或重病的患者。隔姜灸和药饼灸则是温阳补气和除湿驱寒的理性疗法。温针是艾灸和针刺的结合,便于对疑难杂症进行综合治疗。
艾灸治疗 (60分钟):$100


中 药 方 剂
中药方剂最能体现中医的诊疗特色。
方剂通过取象类比,以利用植矿物和动物的”性~气~味“特性来引导和调节人体内精微物质和气机的升级沉浮出入,并通过“君成佐使”的方法将不同特性的药物整合一体,以互相协作制衡(或协作以增加效果,或制约以减少毒性)的方式发挥最佳疗效。
方剂是中医和谐治则的集中体现:
-
标本兼治
-
攻补兼施
-
扶正以驱邪,驱邪而不伤正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
病在表则发之、病在里则下之、病在半表半里则和之
我在门诊常将方剂与针灸搭配使用,不仅能提升和稳定治疗效果,更在咳嗽、肠胃病、虚证等方面的治疗上有独特优势。方
诊断及开方:$30
中药粉:$15~20 一天
中成药:$15-20 一瓶(200粒)
拔罐 推拿
多年来,拔罐疗法因其增强血液流动、减轻炎症和促进软组织深层放松的效果,被广泛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肌肉损伤恢复和疼痛缓解等方面,特别在运动员和保健爱好者中广为流行。
可惜的是,大众较少知道,拔罐能有效清除因血行不畅或气虚湿重(现代人体质多如此)而积聚在体内的代谢废物,所以它实际上是一种净化身体的有效方法,无论对养生保健、亚健康治疗或者减肥都有益。
推拿即中医按摩,植根于中医原理,是传统中医重要的治疗方法,与其他放松性按摩并非一类。
中医推拿是通过揉、滚、按等八种手法,以实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改善脏腑功能等效用。
在我的实践中,拔罐和推拿是用途广泛的互补疗法,经常结合使用,特别对体寒病人的痛症有效。
我是小儿太极按摩的第三代传人,师承山西名医苏永泉老先生。太极按摩与其他儿童推拿不同,该手法技精而效专,对调理儿童脾胃、改善体质、减少感冒和促进发育有独特效用。
拔罐+推拿 (60分钟):$100
拔罐 (30分钟):$60


中医专题讲座
中医不仅是一种治病手段,也是一种认知,乃至一种生活方式。她的核心内涵在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乃知人事”,即通过观察、认识和顺应天地四时的阴阳变换规律,为人制定一系列合乎”道“的养生和疾病诊疗的准则,使我们远离病痛、益寿延年。
我计划在诊所逐步举办一系列中医专题讲座,帮助大家从中医“中道”的角度更多地了解传统中医所倡导的生活原则,并结合解读个人的先天体质来了解如何顺应这些原则。
如果您正在中和接受治疗,我希望在日常生活中您也能与我同心协力,借鉴古人智慧,谨守中医传承,调整生活习气,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收获健康人生。
无论是中和的病人与否,欢迎每一位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参加讲座,希望我们都能从那些古老但永远熠熠生辉的理念中不断汲取营养,滋养我们的生命。
致中和